近期千里马配资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《关于防范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提示》,提醒广大群众警惕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的风险,提高风险防范意识。虚假宣传诱导网络贷款主要有以下三种“套路”:
套路一:混淆概念诱导贷款,让你“不明不白”就负债
不法机构最擅长的就是玩弄文字游戏、言语误差,用“分期缴费”模糊“分期贷款”,拿“查询额度”替代“申请借款”,有意误导或迷惑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服务内容和合同条款的情况下,完成线上签字或刷脸认证,签署网络贷款合同。
这种“套路”的受害者众多。在江苏盐城,数十位购房者满心欢喜地与开发商签下“分期付款”协议,并按月还款。直到2025年初项目停工,他们才惊觉自己偿还的根本不是房款,而是银行的高息贷款,而开发商早已资金链断裂。
更有甚者,连“看一眼”都会“被贷款”。山东的卜先生仅仅因为点击了“您有一笔现金未提现”的广告,下载App并查看了一下自己的“额度”,就在未收到任何签约提示、也未签署任何合同的情况下,被强制向其私人账户转账1800元千里马配资,并被要求在5天内连本带息偿还3474元,而他全程未签署任何纸质或电子合同。
套路二:不实承诺诱导贷款,画饼充饥诱你入局
“包过拿证”、“政策即将变化”、“报名后国家有助学金奖励”“承诺就业保障”……不法机构或平台通过欺诈性承诺、夸大效果、杜撰信息来引诱、催促消费者报名并办理贷款。有些机构或平台实际上是“壳公司”,它们的主要目的就是骗取钱财,根本无法提供实质性服务。
近期,厦门警方破获的虚假培训案中,“名师”敛财300万,25人被抓。不法分子在社交平台大肆鼓吹“包过拿证”“安排特殊考场”,诱使受害者贷款缴纳高额费用。然而,他们根本不提供任何实质性培训,最终以各种借口拒绝退款,甚至直接卷款跑路,让受害者“钱课两空”,只留下一身贷款。
一些“培训贷”“就业贷”骗局也常常瞄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。他们以“配音兼职,月入过万”为噱头,在制造“名额有限、错过再无”的焦虑氛围后,顺势引导学生办理分期贷款购买所谓的高价“必修课”。一旦签约千里马配资,即便课程质量低劣也须偿还贷款,面临催债骚扰、征信受损等风险。
套路三:隐瞒风险诱导贷款,温水煮蛙越陷越深
只宣传极低的日利率、月利率,却对高昂的年化利率和综合成本闭口不谈,这是不法机构最常见、也是最阴险的伎俩。或者在宣传时模糊收费标准,故意隐瞒额外费用,实际操作中以“额外服务”“高端定制”、违约金等名义额外收费,导致实际支付的息费远超预期。
今年央视“3·15”晚会曝光的“电子签”乱象便是典型。洪先生急需资金,通过某平台借款5000元,实际到手却只有3500元,被“砍头息”克扣了1500元。更可怕的是,7天后他需要偿还6500元,折合年化利率竟高达2234%。王女士的遭遇更为夸张,借款30000元,到手仅14000元,年化利率达到了惊人的5959%。这就是赤裸裸的高利贷和“砍头息”。
麻辣财评:虚假宣传红线踩不得!
理性借贷才是正途,合规经营方能长久。网络贷款的初衷是为资金周转提供便利,但绝不能成为不法分子收割消费者的“陷阱”。这种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虚假宣传,不仅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财产权,更扰乱了正常的金融市场秩序,是必须依法严惩的行业“毒瘤”。
对于消费者而言,务必擦亮双眼,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借贷观,切莫被眼前的“小利”冲昏头脑。牢记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,对于任何“免费查额度”、“低息轻松贷”的宣传都要保持高度警惕。借款前,务必仔细阅读合同条款,明确年化利率、还款总额及所有潜在费用,守护好自己的“钱袋子”。
对于借贷平台而言千里马配资,合规经营是其生存发展的“护身符”,诚信是赢得市场的“金字招牌”。与其在营销噱头上动歪脑筋,不如在规范服务、降低成本上练真功夫。靠信息差收割用户的“野蛮生长”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,用“套路”换来的虚假繁荣终究是无源之水、无本之木。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,公开透明是最好的营销手段。只有将所有息费条款清清楚楚地摆在台面上,让每一笔贷款都明明白白,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市场的尊重。
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