盛夏的阳光照射在小区的楼房上,掩映在幽深的树影之中,明暗交错间,看见自己心中不曾被日常生活磨损的光。今天在宝山区文化馆开幕的第23届“江南之春”美术作品展上,水粉画《知了,知了》以明媚跳跃的光线、似曾相识的街角,吸引了许多观众的注意。作者吴珉告诉新民晚报记者,他希望通过画笔不仅仅传递出色彩韵律,更传递出夏天的声音,那一阵阵蝉鸣就是在树叶掩映间的歌唱。
《知了,知了》与作者吴珉
本届画展采取上海地区征稿和苏浙皖邀请参展的方式,共收到来自本市各区文旅部门与社会通道投稿作品3400余件,最终遴选出获奖、入选作品150件及苏浙皖邀请参展作品30件,共计180件作品。展览作品以农民画、版画等民间民俗类艺术为主,同时涵盖国画、油画、水彩粉画、综合材料、漆画、连环画、月份牌、剪纸等多个艺术门类,作品丰富多彩,充分体现了展览的综合性、多样性与包容性,全方位展现长三角群文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。据悉,自1981年第一届“江南之春”美术作品展在宝山县文化馆成功举办,今年,这项承载着江南艺术情怀的展览时隔四十余载又一次重回宝山,以艺术之笔续写传承与创新的篇章。
赵惊树作品《锈色长歌》
蔡亚鸣水彩作品《大国系列》
现代感的陆家嘴摩天大楼通过有棱有角的变形,幻化成巨型的“上海方舟”以版画的形式呈现给大众;绿树青草氤氲,山水相依和春住,一幅静谧的江南之春景象;两幅画拼接而成的版画,讲述白色恐怖时期共产党人用生命守护中央文库的故事;渔女坐在四处缠绕的渔网和渔线之中劳作,一只只鱼朝向渔网张着小嘴,来自浙江的《渔江风情》用深沉的色彩,奇幻夸张的构图展现了渔民画的特色……江南各地的民间民俗风情与时代印记慢慢在观众的眼前展开。不少创作者运用了数字艺术创作,使用AI辅助构思绘画草图,不断探索创作的新路径。市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丁设谈到,AI等新科技为绘画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,在创作中如何将其作为辅助手段,有机融入创作者的情感与思考,进而实现作品艺术价值的提升,展现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,这些新问题值得业界深入思考和探讨。
越来越多的作者逐渐找到用传统绘画手段表现时代影像的方式。上海技术应用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专业老师蔡亚鸣的水彩画《大国系列——起航》采用湿画法,在氤氲之美中表现中国港口的宏大与繁忙。他多次去港口现场观看港口的运行状况,“我被现场恢宏的工作场景深深感染”。他与码头工作人员、技术人员交流,了解现代化港口的运营过程,感慨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和智慧贡献。画面中现场鲜少有人,只在画面的最边处出现少数港口工作人员,既体现了港口的自动化运行,也将国画的留白体现出来。
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不少作者也在作品中用艺术语言唤醒人们对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。赵惊树的油画《锈色长歌》以九件红军老物件为载体,搭建过去与当下的情感桥梁。粗糙斑驳的肌理,恰似岁月蚀刻的勋章。九宫格里既有水壶、军服,也有喇叭、灯、手枪等,这些物件折射出当年红军在战争和生活中的日常。“我通过红军各种不同的物件立体呈现他们工作生活的状况,让我们现代的人能睹物思人,了解战争的残酷,不忘那段烽火岁月。”他说。
市群艺馆馆长吴鹏宏表示:“本次展览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,弘扬新时代中国精神,反映新时代江南风貌,展现丰富多样的江南文化。”
展览由市群众艺术馆、市美术家协会、宝山区文旅游局主办富灯网,宝山区文化馆承办,江苏省文化馆、浙江省文化馆、安徽省文化馆协办。
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